這只香爐,取材自二十七年前老家路邊遭棄置的七里香盤根。
儘管仍附著乾涸堅硬的殘土,樹型姿態依舊窈窕有致,樹身紋理柔順流暢,伸展的分枝細而密實。可以想像它枯萎前,傲然挺立盆中的貴族模樣。不知是照顧不周抑或蟲害染病,最終落得廢棄下場。七里香常作景觀盆栽樹種,分枝多,直立上長,常有縱裂。整年可見開花,其小簇白花綻放時,散發一股濃郁清香,傳揚甚遠,故有七里、十里乃至千里香之名。
1987年夏天,我退伍後重返校園讀書,和內人當時就讀的學校相近。那時台北街頭流行了幾年的茶藝風潮方興未艾,焚香風氣初盛。一天她帶來一組陸羽香器,點燃沉香後只見一縷清煙縹緲,氣味沉靜宜人;只可惜香爐外型規矩有餘,但腹寬而底窄,危顛立於木座,略顯拘謹小氣。
想起被我檢拾回家的那一截七里香。返家後開始去枝鑿洞、修蓋挖孔、研皮磨底,唯儘量保持它原本姿態,不久便完成了這只七里香爐。點燃後,有時層積靜疊壯闊似雲海,有時出煙輕柔飄移如幻。枯死的七里香,以另外一種姿態,繼續優雅。
這香爐至今仍陪伴著我們。雖然後來陸續蒐藏一些形制不同的香爐,我們還是最喜歡以七里香爐焚香。
記憶芬芳,香傳何止七里?繚繞繾綣,但願人間相伴百年。
作者:圖騰克藝術總監 陳森
儘管仍附著乾涸堅硬的殘土,樹型姿態依舊窈窕有致,樹身紋理柔順流暢,伸展的分枝細而密實。可以想像它枯萎前,傲然挺立盆中的貴族模樣。不知是照顧不周抑或蟲害染病,最終落得廢棄下場。七里香常作景觀盆栽樹種,分枝多,直立上長,常有縱裂。整年可見開花,其小簇白花綻放時,散發一股濃郁清香,傳揚甚遠,故有七里、十里乃至千里香之名。
1987年夏天,我退伍後重返校園讀書,和內人當時就讀的學校相近。那時台北街頭流行了幾年的茶藝風潮方興未艾,焚香風氣初盛。一天她帶來一組陸羽香器,點燃沉香後只見一縷清煙縹緲,氣味沉靜宜人;只可惜香爐外型規矩有餘,但腹寬而底窄,危顛立於木座,略顯拘謹小氣。
想起被我檢拾回家的那一截七里香。返家後開始去枝鑿洞、修蓋挖孔、研皮磨底,唯儘量保持它原本姿態,不久便完成了這只七里香爐。點燃後,有時層積靜疊壯闊似雲海,有時出煙輕柔飄移如幻。枯死的七里香,以另外一種姿態,繼續優雅。
這香爐至今仍陪伴著我們。雖然後來陸續蒐藏一些形制不同的香爐,我們還是最喜歡以七里香爐焚香。
記憶芬芳,香傳何止七里?繚繞繾綣,但願人間相伴百年。
作者:圖騰克藝術總監 陳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