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多年以前,何健先生的冶堂在台北市永康街31號巷弄內落腳後不久,我們就得緣造訪。內人對門上對聯深感興味:好花未落如相待 佳客能來不費招。當我還在遲疑是否進門叨擾時,她就解意這主人是好客的。輕聲入門之後,首先入目的是側邊一張迎賓小桌,樸拙雅緻,其上僅安靜躺置一只茶勺,勺身線條非常優美流暢、風姿綽約。
主人在家,迎賓奉茶,也請教了一些喝茶多年的心得與疑惑,茶香沁鼻、清甜入喉,臨去前還選了四兩陳年老茶;日後我泡茶獨鍾淡香清味,其實多少受到影響,也覺深得我心。
如今,冶堂已成台北茶文化的代表之一,每日接待慕名而來的東瀛客與大陸客人潮絡繹。當年誤入巷弄、機緣品嚐好茶數杯的經驗,如今想來,竟似桃花源般夢幻。
可惜當年照相手機尚未風行,對於冶堂佈置陳設也僅於記憶,但門口那只茶勺的優雅身姿,隨著歲月流逝卻愈益鮮明。多年來我總有意無意蒐尋著記憶中的線條而不可得。一日,我隨意將一只茶勺以溫火慢烤折彎 (圖中茶勺),這勺後來成了我日常煮茶的順手茶具。以這曲折線條,靜靜記錄我們共同尋茶喝茶的一段美好經歷。
圖騰克藝術總監 陳森
主人在家,迎賓奉茶,也請教了一些喝茶多年的心得與疑惑,茶香沁鼻、清甜入喉,臨去前還選了四兩陳年老茶;日後我泡茶獨鍾淡香清味,其實多少受到影響,也覺深得我心。
如今,冶堂已成台北茶文化的代表之一,每日接待慕名而來的東瀛客與大陸客人潮絡繹。當年誤入巷弄、機緣品嚐好茶數杯的經驗,如今想來,竟似桃花源般夢幻。
可惜當年照相手機尚未風行,對於冶堂佈置陳設也僅於記憶,但門口那只茶勺的優雅身姿,隨著歲月流逝卻愈益鮮明。多年來我總有意無意蒐尋著記憶中的線條而不可得。一日,我隨意將一只茶勺以溫火慢烤折彎 (圖中茶勺),這勺後來成了我日常煮茶的順手茶具。以這曲折線條,靜靜記錄我們共同尋茶喝茶的一段美好經歷。
圖騰克藝術總監 陳森